今年九月新研究生入学,导师匹配问题又成热议焦点。
实验室资源卡脖子、就业背调没人脉的困境,让不少学生直呼“选错导师毁三年”。
但现实是,没导师托底的研究生真就死路一条?
我看未必。
朋友圈里刷到过某大牛组学生用八块A100跑实验的凡尔赛,转头看看自己实验室那台嗡嗡作响的老旧服务器。
差距就摆在那儿——有些导师能砸钱建平台,有些连基础设备都抠搜。
去年某985高校调研显示,37%的工科研究生因计算资源不足被迫修改课题方向。
这哪是搞科研,分明是戴着镣铐跳舞。
更扎心的是就业隐形关卡。
某大厂HR私下透露,重点实验室推荐的学生简历直接进复试池,普通学生筛十份才能过一份。
去年师兄应聘时,对方主管直接打电话给他导师问“这学生抗压能力怎样”,导师一句“没太接触”让师兄到手的offer飞了。
行业山头主义盛行时,导师的业内地位就是学生的通行证。
但把出路全堵死也夸张了。
认识个材料学的姐们,导师常年神隐。
她自己混进学术论坛蹲到大佬邮箱,硬是蹭到国外实验室的合作数据。
论文发表那周,她导师才想起来问“你这课题什么时候定的”。
还有同学接外包项目练手,毕业时带着成果进大厂,反而比“导师宝贝”们适应更快。
话说回来,有些课题组看似风光,学生天天给老板做横向项目,自己的课题一拖三年。
反倒某些“放养型”导师,虽不提供资源,起码不阻碍学生出去参会、实习。
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得实在:“宁要空气型导师,别遇吸血型老板”。
导师助力固然是捷径,但绝不是唯一出路。
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科研共享平台,校企合作项目也对个人开放。
与其抱怨导师不给资源,不如早点摸清学校的设备预约系统。
上周还看到有学生众筹租云服务器跑数据,论文照样发顶刊。
说到底,研究生阶段最该修炼的是“无资源作战能力”。
文献检索、跨校合作、开源工具应用——这些技能往后职场更实用。
见过太多被导师捧着的学生,离开温室瞬间垮掉;反倒是那些自己折腾出来的,到哪都能扎根。
实验室电脑带不动大模型?
自己写优化代码啊。
导师不肯写推荐信?
实习时直接让主管内推啊。
这年头哪有什么绝境,只有肯不肯下狠心撕出口子的差别。
昨天和延毕的学长喝酒,他笑着说:“老板放养三年,倒把我逼成全栈工程师了”。
顺阳网配资-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-线上最大的配资平台-低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